
大家在家庭中、职场中会不会遇到一种人,当他们犯了错的时候,第一时间不是找解决办法,而是把责任“巧妙”地转移到你的身上中鑫优配,让你无言以,对,甚至会想是不是真的是自己的错。
比如,最近最最的同事小周就分享了一件事。
某一天晚上,小周闻到了厨房传来的焦糊味。她冲进去,发现炉子上的汤锅已经烧得发黑,而她的丈夫就坐在客厅打着游戏。
然而,当小周关上火,还没来得及开口,她丈夫的抱怨就先到了:“你明明看到我在打游戏,怎么不过来看着点锅?你要是早点把菜准备好,我也不会忘记关火。”
小周一时语塞,内心充满了委屈和愤怒:“明明是你的错,为什么最后却成了我的问题?”

(图片由AI生成)
这种场景是否似曾相识?它不仅仅是一次普通争吵,更是极易破坏感情的“有毒”关系模式——诡辩式关系。
而这种关系甚至不止出现在夫妻之间,我们最早接触的可能是在父母身上。
比如很多父母喜欢承诺孩子“成绩好就给你买手机”。结果孩子努力达到了父母的要求,父母却不愿兑现承诺。
反而说:“这次考好,不代表下次能考好。”“不给你手机是对的,这不考好了吗?”
当孩子指出父母不守承诺时,他们就会恼羞成怒:“我都是为你好,你学习难道是为了我吗?”“我是你爸/妈,能害你吗?”这种道德绑架,往往让孩子有苦说不出。

(图片由AI生成)
而如今,在职场上,我们也经常会遇到这样的人。一旦工作上遇到什么问题,第一时间不是找解决办法,而是先找个人背锅,然后转头跟领导报告自己只是犯了一点“没有看管严格”等的小错。
这种“诡辩式”关系的核心不在于问题本身,而在于对方通过扭曲事实、推卸责任的方式,让你开始怀疑自己的感受和判断,最终被迫承担本不属于你的过错。
01
从厨房到职场
无处不在的“诡辩”伎俩
习惯性诡辩的人,往往精通以下几种话术:
第一种就是偷换概念:比如 “我迟到是因为你选的地方太远了。”他们将“迟到”的错误偷换成“选址”的问题,实际上他们本应该早做规划避免迟到。
第二种则是倒打一耙: “我说话是难听,但要不是你太玻璃心,会被伤到吗?”他们将自己的攻击性归咎于你的敏感,而其实换种方式说话明明也能解决问题。
中鑫优配
(图片由AI生成)
第三种为动机崇高化: “我这么说/这么做,还不都是为你好?”这种最常见就是在父母对小孩说的话中,用“为你好”的万能金句,掩盖其行为本身带来的伤害。
第四种更是高明,通过制造记忆混乱直接否定你的记忆,让你陷入自我怀疑。比如 “我从来没说过那句话,是你自己记错了。”
而这些伎俩的共同点,是让受害者陷入一个逻辑死循环:你无法就事论事地讨论问题,因为对方总能找到一个刁钻的角度,把责任的矛头最终转向你。
02
为何他们总在“诡辩”?
心理根源与代际传递
从心理学角度看,诡辩型人格的形成往往源于深层的自我防卫。美国心理学家斯科特·韦茨勒在《警惕你身边的隐形攻击者》中指出,这类人通常拥有脆弱的自尊,他们无法承受“自己是错的”所带来的羞耻感和无能感。
因此,他们的心理防御机制会下意识地启动,通过歪曲事实来保护那个不堪一击的自我。
这种模式常常是代际传递的。比如,一个孩子的成长过程中,可能反复经历这样的场景:
父母未经同意扔掉了孩子珍藏的玩具,孩子伤心哭泣。父母却训斥道:“哭什么哭?我们为你花了那么多钱,你不好好学习,玩这些没用的东西!我们这么辛苦,不都是为了你吗?”

父母不尊重孩子物权的错误行为被诡辩成了“望子成龙”的苦心,而孩子悲伤、不被尊重的正常情感需求则被贴上“不懂事”、“不感恩”的标签。
长期浸泡在这种环境中,孩子要么习得这种诡辩模式,并将其带入自己未来的关系;要么内化所有的指责,成为一个自我评价极低、容易被PUA的人。
03
好的关系滋养人
坏的关系消耗人
人际关系本质上是一种情感能量的交换。一段健康的关系,应该是滋养型的。你们可以坦诚沟通,即便有争吵,也是共同面对问题,而不是你成了“问题本身”。在这样的关系里,你感到被支持、被理解,充满能量。
反之,一段充满诡辩的消耗型关系,会不断侵蚀你的自信和生命力。
这让人想起大热的综艺《再见爱人》中的杨子在节目中经常表现出对黄圣依能力的否定和轻视。他认为黄圣依在很多事情上都不懂,将她形容为 “小屁孩儿”,完全不顾及黄圣依作为一个成年人的感受。
当别人对他的观点提出质疑或不同看法时,他往往不会认真倾听和思考,而是试图用自己的话语和逻辑去压制对方,让对方接受自己的观点,给人很强的压迫感。

而电视剧《都挺好》中的苏明玉,在成年后与原生家庭的对抗,本质上也是在对抗一整套由父亲和兄长维护的、针对她的“诡辩体系”——“你是女孩,所以理应牺牲”。
04
如何打破“诡辩”的魔咒?
如果你身处一段诡辩式关系中,可以尝试以下方法:
01
识别信号,保持清醒
首先要能识别出诡辩的套路。当对话开始让你感到混淆、自我怀疑时,就要警觉。在心中反复告诉自己:“这不是我的错,是对方在扭曲事实。”
02
停止争辩,设定边界
不要陷入对方设定的逻辑陷阱去自证清白。你可以直接、平静地陈述事实和感受:“锅是你烧坏的,这是事实。你反过来指责我,这让我很受伤。我不想继续这个话题了。”然后离开现场。
03
坚守底线,明确后果
如果对方一再如此,你需要明确告知这种行为是不可接受的,并设定后果。例如:“如果我们之间的问题永远是我的错,那么我认为我们需要暂停沟通,直到你愿意正视自己的部分。”
04
寻求支持,保存自我
向你信任的朋友、家人或心理咨询师倾诉,他们的客观视角能帮你验证现实,避免被彻底“洗脑”。确保自己有独立的情感支持系统。
你身边有这样的人吗?
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一下
编辑:Selex
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
广东最生活出品中鑫优配,转载请联系
配资公司官网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